五大问题制约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时间:2020-09-18 15:45:22 经验访谈 我要投稿

五大问题制约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007年度辽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0.4%,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辽宁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等部门近日调研发现,就业渠道不畅、统一规范的就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成为目前制约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需通过加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政策等措施解决。
  --"两项工程、一个计划"有效促进学生就业

五大问题制约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辽宁于2007年6月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实施了"两项工程、一个计划"(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工程及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本科生计划)。安排专项资金7200万元,用于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政府兜底安置;安排大学生创业资金1.2亿元,用于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资金扶持。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待编安置方式,安排引导4000多名师范类本科大学生到县以下基层创业就业。

  同时,辽宁省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7个部门增至16个。辽宁各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努力营造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沈阳市落实见习单位202家,提供见习岗位3528人,其中81%的见习生已被企业留用。大连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设编定岗,配备专职人员,市财政为此安排专项资金1.6亿元。鞍山市由政府出资购买岗位,着力加强农村村委会和城镇社区建设。抚顺市对获省优秀毕业生称号的毕业生及城市特困家庭毕业生,实行政府指令性安置。本溪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专门用于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孵化和帮助,并在场地、项目、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锦州市在引进优秀人才上坚持"特事特办",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多项举措并举,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这些举措受到积极效果。2007年,辽宁普通高校毕业生18.7万人,比上年同期净增1.67万人,增幅为9.6%,创历史新高。至目前这些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0%。

  这些举措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组织江苏、安徽、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到辽宁召开现场观摩学习及研讨会,学习推广辽宁的经验和做法。

  --五大问题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008年辽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到22.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4.2万人。辽宁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等部门近日调研发现,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一些市县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缺乏基本保障,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如丹东、锦州、阜新、铁岭4个市至今尚未落实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资金及大学生创业资金;有的市虽设立了这两项资金,但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资金也未能很好运作。

  2.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渠道不畅,特别是自主创业人数甚少。全省44个县的法院多年来没有新进一名法学类本科毕业生,1033个乡镇卫生院从业的医科院校本科毕业生不到2%,省农村初中、小学(含县、镇)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三分之一,而且"下不去、留不住"的状况依然如故;另一方面,相当多数的毕业生又拥堵在沈阳、大连两市的城区,成为低就业、不就业的"都市漂族"。2007年沈阳和大连两市接收的毕业生,约占全省接收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与此同时,辽宁虽然制定了多项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总体上看,主动创业和享受政策的人员很少。从2003年到2007年上半年的4年间,全省办理自主创业证的大学毕业生,仅占同期毕业生总数的0.3%,而且其中约有一半还没有实质性经营。

  3.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仍很困难。2007年辽宁共有师范类毕业生1.27万人,其中协议就业率仅为31.5%,而到县以下就业的师范类毕业生不到这类毕业生总数的12%。究其原因,一是毕业生本人或家长就业观念上的问题,二是受当地编制和财力的限制,其中包括许多顶编在岗的代课教师及不合格教师占用了大量编制。

  4.一些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适销对路"。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性,甚至赶时,一哄而上,设置了一些不强不特、趋同趋热的专业。如,不少工科学校纷纷开设了外语、文秘、新闻、管理类的."小文科"专业,有21所高校开设法学类专业,39所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18所学校开设体育类专业。这些专业不仅二本开,三本也开,规模大,布点多,水平低,用人单位不认可。还有一些高职院校"重生产,轻销售",没能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衔接,没能实行"订单式"办学和培养人才的模式。

  5.统一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辽宁80%的高校毕业生是通过校园就业市场实现就业的,但许多校园市场在建设规模、设施条件及管理服务等方面,还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多策并举助就业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辽宁省有关部门认识到,为迎接2008年更大的就业压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机构,完善政策。切实强化各级政府的领导职责和工作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国家及辽宁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强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和保证。

  2.建立起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关键在于加大政策导向的力度。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并且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下去,使广大毕业生和家长实实在在感受到去基层就业创业有前途,有利益。首先应大力推广高校毕业生去乡镇、进社区,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先进经验,宣传和表彰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先进个人。其次在考录公务员和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研究生,都应当始终坚持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优先的原则。此外应加快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缓解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难。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加大清退顶编在岗代课教师及不合格教师的力度;县以下城镇中小学适时适当增加编制,并将空编的岗位优先安置师范类毕业生。

  3.加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高校自身要尽快调整办学宗旨和教书育人定位,把按就业和社会需求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作为办学育人的第一要务。除少数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之外,其他各校都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在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上下功夫,对高校内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缺乏竞争力、就业率低的弱项专业,要坚决减招或停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到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工作机构,以强化规范、有效、全面的服务指导。各高校应增加对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教育的投入和学时,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战技能和本领。

  4.整合资源,加快建设上下左右互通共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和市场体系。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尽快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省市两级教育、人才、劳动三大市场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的有效整合,解决信息不畅通、不对称、不准确、不全面的问题,尽快形成以网络市场为重点,结构合理,相互贯通,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5.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立法工作,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行为。凭借《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颁布的有利时机,建议加快制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以规范毕业生就业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切实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五大问题制约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相关文章:

1.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2.2017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解读

3.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导读

4.2017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5.唐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6.2017年辽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7.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指南

8.2017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9.高校毕业生创业提醒